编者按: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即将于下周一(5月17日)“满月”。一个月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番波动,然而其间楼市价格走势扑朔迷离,媒体报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平民百姓则一头雾水。为厘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真实状况,中新网房产频道从政府、专家、消费者及开发商等层面切入,为您梳理楼市新政策出台以来一个月的市场状况,力争助您更好认识中国楼市、认识楼市新政。 中新网5月14日电(林伟)新“国十条”出台一个月来,伴随着政策出台的媒体评论一直不绝于耳。从楼市新政出台前,密集报道楼市价格飞涨的现象及海外解决百姓居住问题的办法,到新政出台后,冷静观察政策实施效果求解楼市稳定发展良方,多家中央媒体的声音主导了国内舆论的基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政策出台和稳定消费者预期的作用。 新华社“六连评”掀波澜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每日一评的速度接连播发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评论文章,力度罕见,一时间掀起国内媒体关注热潮。 3月28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的文章。文章中指出,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3月29日,新华社播发题为《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30日,新华社播发题为《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的文章。文章指出,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31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的评论。文章称,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新华社播发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文章。文章称,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4月2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的评论文章。文章写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指出,税收杠杆不仅是国际上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经验,而且在我国以往对房地产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物业税的实施有效抑制了炒房,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在我国,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已经作为信号在引导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合理利用税收杠杆的确可以在房地产调控中收到良好效果。 多家中央媒体跟进,全面关注楼市话题 4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日本年轻人:租房住也幸福》的新闻。新闻中报道称,最近,一家日本知名网站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日本年轻人认为幸福和是否买房没有关系。相反,很多人认为,租房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自由灵活,学习和事业发展的机会更多。 4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再度播报《面积小价格低纽约小户型受青睐》的新闻。报道称,在纽约,你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小户型公寓房,大的四五十平方米,小的不到20平米。这种公寓房所有的生活设施都在同一个空间内,紧凑实用。 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美国政府多措施促房价稳定》的新闻。报道称,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房价稳定。为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美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每个住宅小区在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将一定比例的住房留作低价房。美国政府通过严格贷款程序来遏制房产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对居住型和投资型的房产交易,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 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否取消房地产预售制》的文章。文章中写到,商品房预售制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促进了住房的市场供应,成为我国新房销售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来商品房预售制度饱受诟病,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楼市秩序混乱、房价飞涨的“帮凶”。两会期间,多份提案议案建言改革或取消房地产预售制。是去还是留?关于商品房预售制命运的讨论再次展开。 4月7日,《人民日报》再度刊登题为《住房制度改革要不要大幅调整?》的文章。文章中问到,1998年,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目标,以停止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主要手段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时至今日,为什么会出现深化房改、甚至“二次房改”的呼声呢? 4月9日和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接连发布两篇评论,题为《征收房产税是遏制房价上涨的有力手段》和《住房保有税能否抑制高房价?》,关注征收房产税对遏制房价飞速上涨的作用。 楼市新政发布 媒体冷静观察关注效果 4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国务院调控重拳频出 楼市出现抛售降价现象》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连日来,楼市调控重拳频出,且目标直指投机型购房。继将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50%后,国务院又发出通知,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并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5月10日,新华社题为《“精确打击”后仍存悬念 楼市调控需啃“硬骨头”》的报道中指出,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显现期待中的积极效果,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成交下降、银行放贷紧缩、土地市场“凉意阵阵”。业内人士分析,政策的“执行度”、银行态度、供求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将决定市场的进一步走向,楼市调控将面临“啃硬骨头”的任务。因为过快的上涨和持续的低迷都不是良性的市场,房地产调控必须在挤出市场泡沫的同时,确保现实市场稳定。 5月12日,新华社再读发表题为《房价“坚冰”能否“解冻”》的文章,称“尽管一些城市房价猛涨势头有所趋缓,但人们也发现,不少地方调控政策仍“按兵不动”,房地产商降价仅属“少数行为”,银行放贷“暗门”五花八门,种种迹象均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深度博弈状态,房价“坚冰”能否解冻,中国楼市能否回归“平稳健康”,仍然扑朔迷离。” 同一日,《人民日报》发表《楼市新政出台半月成交量骤降 "拐点"如期而至?》的文章称,短短两周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见。楼市新政立刻造成市场震动,一线城市成交量明显缩水,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5月13日,《人民日报》再度载文《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关键在执行》。文章强调,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今年1月和4月,国家连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针对性之强、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重拳频频出击,效果立竿见影。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反馈看,自4月中旬以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都出现了成交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不少城市成交量比3月份同期下降超过60%以上。在成交量骤跌的带动下,房价出现了稳定的迹象。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安论坛 ( 赣ICP备2021010355号|赣公网安备36082102000120号 )值班电话:13410000095 站点地图
GMT+8, 2024-11-24 10:03 , Processed in 0.0737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