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吉水县白沙镇有一条美丽的江,她的名字叫泷江,享有江西的“漓江”盛誉。而泷江的名扬古今,则缘于一代文豪欧阳修脍炙人口的《泷江阡表》。 11月7日,立冬,秋天刚刚离开一天的路程,但这一天阳光却出奇地温暖而明媚,有如初夏。应同学的邀请,我们一行经木口村看古樟,辨标语,读《木口调查》后,沿着曲折的水泥村道来到位于赤岸村的泷江渡口。粗略参观过赤岸古村和“义门”陈氏祠堂后,我们急不可待地上船,溯江而上。亲身体验过才能略述一二,才知道原来泷江的美,是因为她有漫江碧透、波光粼粼的水面;是有层林尽染,连绵起伏,植被保持完好的青山;是因为有或许是被你的桨声惊起的,从这片水面飞掠到那片水面去了的一对对鸳鸯、白鹭;是有一棵棵或枝繁叶茂或光秃着只剩下躯干的,千百年来一直屹立在岸边的古樟;是有江心沙洲上天然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竹岛……且随记者的镜头,来领略这红绿古兼收并蓄的美景和意境吧。 当然,美丽的泷江带给我们享受美的同时,也留给我们思考的余地:木口、赤岸、泷江……连成一线,有旅游开发价值吗?如果有,谁来开发?泷江里的沙、石资源丰富,但无序的开采无疑对水质和自然生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停止开采对当地的经济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江边水里的已经枯死了的樟树,是砍伐了呢,还是留着做风景…… 链接:
赤岸村“义门”陈氏
赤岸村,位于吉水县白沙镇泷江河下游10公里处的泷江南岸。美丽的泷江环绕村落,村民面水而居。村子约1平方公里大小,现居住着陈姓(宗亲)子孙百余人,有古建筑约30余处。 吉水赤岸村“义门”陈氏(宗亲),因泷江而得水利之便。泷江水哺育了“义门”后裔,村落自唐代开基以来,诞生了与文天祥同中进士、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的陈应乙等6名进士。保存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州“义门陈”分庄。这里的村民,他们自称是南北朝时期武帝陈霸先、文帝陈倩、宣帝陈顼的后裔,至今保留了明代的“义门”祠堂、明代家谱、族谱。 关于“义门”陈氏,赤岸村至今的总祠上仍雕刻有“义门”门额。他们的始祖陈达礼,因为在朝中做从事郎,秩满之后于唐末之际,没有回到江州,而是在赤岸村择址而居,分庄而治。陈达礼虽远徙他乡,但“义门”之誉不毁,“义门”家法不丢,赤岸古村,至今仍有“义门”遗风。村中子孙提到“义门陈”,无不为之骄傲、自豪。 明代是赤岸村发展的顶峰时期,历经宋元二朝200余年的发展,赤岸村“义门”陈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村中出了不少官宦,隐士、逸士和孝子。如元代给事中陈泊炎、知县陈云轩、典史陈崖、著名逸士陈安素、陈兴远,知县陈瑶、宪使陈斋等。这些名人逸士,同解缙、聂豹、罗洪先、钱习礼、毛伯温、杨士奇、彭杰、曾启、揭奚斯等著名人物皆有往来。这些人在朝野名重一时,同赤岸“义门”陈氏却保持着密切联系,如解缙为“义门”陈晴川处士作《吉水赤岸晴川处理墓志铭》,为陈集芳凭借《吉水赤岸集芳先生墓碣铭》,外甥钱习礼,官礼部侍郎,作《吉水赤岸如山堂记》,中奉大夫彭杰作《吉水赤岸重修祠堂记》,壮元罗洪先作《国宾墨池陈大人先生乡契执事》,并有诗题《吉水长松筠逸公诜》,诗云:“野竹傍山楹,萧萧书不成。风凝杂佩润,雨作断琴鸣。散处依踈豁,探幽锁邃清。未晋龙杖迹,已入凤箫声。”等等这些,不一而足,他们通过写诗、作记、作序、作赋,使“义门”赤岸村名噪一时。 赤岸“义门”陈氏成为望族,还得益村中的创建。村中原有祠堂10余座,至今保存有“世本堂”等5座。原有建筑近百栋,人口约千人。村中现有银铺街、观光门、迎宾门,村外有水口庙、水口桥,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进村有高大红石牌坟坊,20世纪70年代仍在,现已倒塌。据明嘉靖六年谱载,村子里还建有钓鱼台、清风亭、爱敬堂、渔牧斋、济斋、石峰草堂、南岗斋、友竹轩、德航亭等建筑,这些建筑皆有名人作记。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人文景观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今天只能从那些名人写的文章中去体味赤岸村昔日的壮观和辉煌。
|